佳平今昔

2012-02-27


今日的佳平村的主要成員,是承繼自過去的佳平社,佳平社的排灣語是kaviyangan。不同時期的外地人,曾把kaviyangan社根據發音翻譯為『加蚌』、『卡比樣』、『佳平』等。

30年代的kaviyangan社。【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】
同樣是30年代的kaviyangan社。翻拍自《臺灣原住民族映像 : 淺井惠倫敎授攝影集》,1995,南天出版

kaviyangan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社,在早期荷蘭、清朝文獻中就已經有出現kaviyangan社。台灣進入日治時期之後,日籍的殖民官員和日本學者曾先後多次到進行訪查,也為當時的佳平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錄。


佳平社女子。【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典藏】


從kaviyangan社到今日的佳平村,歷經了兩次搬遷,一次是在1943年的時候,先在日本政府的要求下遷到一個叫turungat的地方,但是在那裡居住8-9年之後,卻發現地層不穩,而再度搬遷到今日佳平村的位置。遷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最後一次搬遷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。

雖然名字繼承了過去,但是今日的村所在位置,排灣話叫做tiasu。目前的佳平村,包含佳平和馬仕兩個部落,村內也有一些來自德文部落的居民。
單車騎士在佳平村

佳平村與赤山緊鄰。週末常可見到騎單車登山的騎士經過。其實,日據時代的調查記錄也指出,當時在舊的佳平社(即kaviyangan),社民也是與山腳地帶的聚落感情良好,互有往來,此外,也在今日泰武村口一帶設有交易中心。只不過那些不同族群互動的細節,似乎都沒有記載在文獻中,想要知道過去的故事,也許只能靠老人家的敘說,或是自行想像了呢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